1、藻類暴發河道治理案例——杭州市蔣家浜河
蔣家浜河(蔣家橋~鐵路):全長約1200米,河道寬度12~18米,水深約0.4~1.8米,水底黑臭污泥厚約0.4~0.8米,河道水流緩慢,水流速度小于0.1米/秒,河道兩岸均為農居點,生活污廢水直排入河道,屬典型的城中村河道,河道兩側均已做石砌擋墻。有黑臭現象,夏天有藍藻暴發,屬重度富營養化河道。
治理前:藍藻暴發,大面積漂浮在水面上。
治理后,水體清澈見底。
治理前:藍藻暴發,大面積漂浮在水面上。
治理后,水體清澈見底。
治理前:水體呈翠綠色
治理后,水體清澈透明。
治理前:水底黑臭污泥厚約0.4~0.8米
治理后:底泥有機質部分被分解,呈現灰白色的無機質。
治理過程中:微生物大量繁殖,形成菌膠團。
治理過程中:水蚯蚓等后生動物得到大量繁殖,水生態逐漸得到修復。
水質改善后:土著魚類得到大量繁殖,生態逐漸得到修復。
治理后:河道水體顏色較為自然,水質明顯改善。
2、黑臭河道治理案例——杭州市嬰兒港河
根據《杭州日報》2013年9月6日報導:嬰兒港河被稱為杭州的“龍須溝”,登云路558號嬰兒港邊上有條河嬰兒港河,河水一股惡臭,很多的生活污水排入到河里。記者跟隨河道指揮中心工作人員現場查看。據當地村民說,平時不下雨嬰兒港河跟墨水一樣黑,臭氣就更不用說了。
2013年9月20日,本公司受拱墅河道中心的委托,對該河道進行黑臭消除處理。
2013年9月6日《杭州日報》刊登的河道照片:水面上漂浮著一層油污,水體黑臭。
治理前:水面上漂浮著一層油污,水體黑臭。
治理后:表面油污被分解,黑臭消除,水質明顯改善。
治理前:水體混濁。
治理后:水質明顯改善,可以清晰看到河底。
治理前:水體黑臭。
治理后:底部黑臭污泥呈現灰土色,水體透明度提高。
治理前:水體混濁
治理后:水體清清澈
治理后:微生物得到大量繁殖,附著在樹枝上,形成菌膠團
3、杭州濱江區河道生物修復治理
杭州濱江區河道采用“生物菌劑+生態浮島+水生動植物”的技術,并對技術措施作出具體要求:(1)生物菌種:揚州海誠生物對富營養化水域底泥生物和化學特性(底泥有機物相當部分難以直接被浮游植物所利用,并且底泥中含有大量對微生物有毒害作用的物質如重金屬等),通過研發高效復合菌制劑及其使用技術,強化復合菌和水域底泥的結合作用,促進富營養化水域底泥中有機物的快速降解和總氮的削減,在不改變水域大環境的情況下,實現河道和湖泊淤泥的大幅度減量,降低水體富營養化程度,從而有效改善了富營養化水體水質,抑制藻類的繁殖和生長,結合其他技術,實現水生態原位修復;(2)生態浮島:面積控制在總面積的10%以內;(3)沉水植物:沉水植物面積不少于水域總面積的60%。
生物修復治理前的河道水質情況
復合菌種投加現場
生物浮島底座布置現場
水生植物栽培現場
曝氣增氧裝置的安裝與調試
生態修復后的河道